280年前的今天,韓德爾終於將好友兼贊助人,貴族詹南斯(Charles Jennens)免費提供的幾份劇本之一《彌賽亞》落筆撰寫樂曲,傳說他僅用24天的時間便完成了這部神劇。
熱愛古典音樂的讀者應該對神劇《彌賽亞》不會陌生,而當中某個樂章也靜悄悄的出現在各流行文化中,大家一定會聽過的,就是電影中時常聽到的《哈利路亞大合唱》 一部經歷接近300年,依舊令世界各個樂團都爭相演出的樂曲,是如何煉成的,《彌賽亞》又如何與韓德爾高低起伏的人生連上關係,甚至令巴洛克歌劇對後世有重要的影響呢?
"Handel's Messiah in Grace Cathedral" (complete) • Beautiful HD • American Bach Soloists
我們先從韓德爾講起。
韓德爾一六八五年二月二十三日生於德國哈雷,後歸化英國。韓德爾是巴洛克時期最出色的歌劇作曲家,他的作品很多都非常有名,時至今天仍是各大歌劇院的常見曲目,例如《阿格麗皮娜》、《里奧納多》等。而歌劇中的音樂亦常被抽選出來作單獨演奏。歌劇和神劇可說是古典音樂中聲樂的兩個重要體裁。在韓德爾創作生涯的後期,他將創作重心由歌劇轉移至神劇。
韓德爾自 1712 年起就居住在英國,早期他的聲譽主要通過創作宮廷音樂和義大利歌劇而建立。不過,義大利語演唱的歌詞限制了普通民眾對音樂的理解,大量製作的劇碼使內容雷同,逐漸令觀眾感到疲乏。1729年,《乞丐歌劇》於在倫敦上演,從故事、音樂、票價等都更貼近民眾的歡迎,對以韓德爾為代表的貴族音樂提出了挑戰。此後,在同行競爭中,韓德爾沒有勝出,參與經營的歌劇院也倒閉。
他在 1730 年代轉向神劇,再度受到歡迎,而《彌賽亞》是韓德爾在這一類型作品中的第六部。 不同於巴赫(Johann Sebastian Bach,1685∼1750)在十九世紀中葉幸運地被孟德爾頌(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,1809∼1847)挖掘,開啟其作品的復興之路,韓德爾持續坐冷板凳,大部分作品直到二十世紀末才逐漸被挖掘,幸而這股動能越發增強。二○○九年是韓德爾逝世兩百五十周年慶,有關韓德爾的研究與錄音終於傾巢而出。
然而,作為韓德爾創作重心的歌劇,仍是被嚴重忽略,事實上,不只是韓德爾的歌劇,巴洛克時期的歌劇長久以來都被冷落,這或許是那個時代流行男唱女聲的閹伶(Castrato),韓德爾大多數的歌劇以閹伶擔任主角,但由於閹伶必需不人道的去勢,很快就被時代淘汰,韓德爾的歌劇也隨之沒落。二十世紀後半葉,毋須去勢卻能唱女聲的假聲男高音崛起,韓德爾歌劇的復興運動也隨之展開。
相對於歌劇,由於《彌賽亞》(Messiah)的歷久不衰,韓德爾的神劇作品率先被重新研究,其莊嚴宏偉氣勢與崇高樂念,早已受到樂迷認同。儘管如此,韓德爾留下二十二部神劇,其實也只有寥寥幾齣能得到關
愛眼神,真正百花齊放,也是二十世紀後期的事情了。 《彌賽亞》於1742 年 4 月 13 日在愛爾蘭都柏林首演,並在將近一年後於倫敦演出。在最初受到尚可程度的公眾歡迎後,愈來愈受歡迎,最終成為西方音樂中最著名和最常上演的合唱作品之一。
1743年,《彌賽亞》在倫敦上演時,據說當時的英皇喬治二世亦親臨劇院。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《哈利路亞大合唱》時,國王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而站立起來,其他人見狀亦一同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,結果成為後世某些國家聽眾當聽《哈利路亞大合唱》時,便會自動站立的傳統。然而,至今仍未有充份證據證明此事。
許多音樂盛事的固定活動場地——阿爾伯特音樂廳,其中以皇家合唱團在此舉行演出的歷史最悠久:自開幕次年1872年5月8日首次演出至今仍持續舉辦;自1876年開始,每年就固定演唱韓德爾的《彌賽亞》。
「彌賽亞」是「救世主」的意思。劇本撰寫者是韓德爾的好友、贊助人詹南斯(Charles Jennens),這位貴族還免費提供韓德爾《掃羅》、《伯薩撒王》等數部神劇劇本。
詹南斯認為韓德爾異乎尋常的快速譜曲節奏不是歡欣若狂的表現,而是「粗心的疏忽」,所以敦促韓德爾修改,而作曲家一開始頑固地拒絕。
首演之前,韓德爾對他的手稿樂譜進行了多次修改,部分原因是為了配合 1742 年都柏林首演的可用演出陣容;也很可能他的譜寫的確沒有完全按照他最初設想的那樣進行。 事實上,韓德爾的的簽名總譜手稿雖有顯示了一些寫作匆忙的跡象,例如污點、划痕、未填充的小節和其他未更正的錯誤,但並不特別嚴重。韓德爾在他手稿的末尾,寫下了“SDG”—— 即Soli Deo Gloria,拉丁文的「榮耀歸於上帝」。
《彌賽亞》的歌詞出自英文《詹姆士王聖經》,兼採新約與舊約的經文,敘述了耶穌誕生、傳道、受難及復活。
全曲分三部分:
第一部分:耶穌降臨的預言和他的誕生(21曲)
第二部分:救贖的信息和耶穌為全人類的犧牲(23曲)
第三部分:耶穌的復活和最終的審判(13曲)
1742 年至 1754 年之間,韓德爾繼續修改《彌賽亞》,有時是為了滿足特定歌手的要求。1767 年,也就是韓德爾去世八年後,樂譜第一次出版,不過是以相對較早的手稿為底本,並沒有包括韓德爾後來的修訂。
歷來許多演出也常隨情況而改動編制,例如:1789年在倫敦的演出就動用了275 位人聲與 248件樂器;莫扎特也曾受委託改編(Der Messias)。
1859年韓德爾逝世100週年,倫敦舉行紀念會時的演出,合唱團人數多達2765人,樂器460件;1869年美國波士頓「和平日節慶」演出時,更創下了一萬人合唱《哈利路亞大合唱》、500件樂器伴奏的記錄!到 20 世紀中後期,古樂受到重視,演奏才趨向更忠實於韓德爾的原典。
MPS 編輯部
ESTA研究生證書課程
在港修讀英國ESTA碩士課程,9月開學
立即致電可獲30分鐘我們免費顧問服務,幫你安排最好的課程選擇。 T: +852 3163 7637
1對1國際級音樂大師網上課程
英國頂尖音樂大師,幫你提升演奏技巧!
立即致電可獲30分鐘我們免費顧問服務,幫你安排最好的課程選擇。 T: +852 3163 7637
Comments